小麦全蚀病

危害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基腐性病害,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2节。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早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地中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株连片枯死。“全蚀”这个名词就是用来形容苗期被害严重时的状态。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集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及叶鞘内布满黑褐色菌丝层,星“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其上密布黑色颗粒状子囊売。土壤干早时,“黑脚”及“黑膏药”特征不明显,也不形成子囊壳,但茎基和根变成黑褐色,出现白穗。“黑脚”和“白穗”是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
防治方案
(1)严禁从病区调种,防止病害传人,保护无病区。
(2)对于零星发病区,坚持就地封锁,就地消灭。发病田单收单打,所收小麦严禁留种,且麦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最好高茬收割,然后把病茬连根拔掉焚烧,尽量减少菌源。重病地块,可实行轮作换茬,推行麦菜、麦棉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发展。严重发生地块,三年内不种小麦而改种其他作物,可控制全蚀病的发生。同时,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铵态氮肥,合理灌溉,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3)增施有机底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6000g左右。化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据统计,当土壤速效磷达0.06%、全氮含量0.07%、有机质含量1%以上时,全蚀病发展缓慢;速效磷含量低于0.01%时发病重。
(4)深耕细耙,精细整地。在返青拔节期适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加强水肥管理,灌浆期及时灌水降温,减轻干热风害,不用病残物积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浄肥。(5)播种前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亩用2~3kg,加细土20-3kg混匀,均匀施入播种沟中。药剂选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mL,或用15亿g荧光假单胞杆菌水分散粒剂100-150g,或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20mlL加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100mL,拌种10kg。小麦返青期面用15亿g荧光假单胞杆菌水分散粒剂100150g,兑水150kg灌根。
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原为禾顶囊壳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内的植株病残体及 带菌粪肥中越冬、越夏。小麦播种后即可侵染,并陆续出现苗枯、黑脚、黑膏药、白穗等症状,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但以幼苗期和苗高15cm时被害最为严重,病害的发生轻重受多种因素影响。连作重茬发病重;土壤沙质通气好、偏碱性发病重;土壤缺肥病重,施用铵态氯肥及增施磷肥可明显减轻发病;春季多雨,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病。
危害
根茎腐烂、白穗、

扫描二维码

感知农服新体验

大丰收农服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 9677 168

回到顶部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