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

危害症状
小麦吸浆虫是为害小麦的一种常见害虫,主要为害小麦花器并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籽粒的浆液,造成瘪粒、空壳而减产。
防治方案
(1)根据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规律,防治上要坚持“麦播期和蛹期土壤处理为主,穗期成虫补治为辅”的策略,严把“三关”,即麦播期、孕穗期(蛹期)和抽穗期(成虫期)的防治。合理的耕作栽培制度如适时早播和种植晚熟品种,使抽穗期和成虫羽化高峰错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茬后深翻耕等控制吸浆虫的发生;天敌的保护利用;种植抗虫品种不仅可以减轻当年的为害,而且连年种植可达到基本控制的目的
(2)①麦播前结合整地每亩用2.5%的辛硫磷颗粒剂3~4kg撒于地面,然后翻耕。②孕穗期至抽穗前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1000-1500,拌细土20-25kg,均匀撒于麦垄内。施药后要立即浇水,可提高防效。③抽穗后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1200倍液,每亩喷液量不少于30kg,重点喷穗部。或亩用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0~20g制成毒土撒施。
形态特征
我国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触角细长,14节,雄虫每节中部收缩使各节呈葫芦结状,膨大部分各生一圈长环状毛。雌虫触角呈念珠状,上生一圈短环状毛。雄虫体长2mm左右。卵长0.09mm,长圆形,浅红色。幼虫体长约体长3~3.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蛹长2mm,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麦黄吸浆虫,雌体长2mm左右,体鲜黄色。卵长0.29mm,香蕉形。幼虫体长2~2.5mm,黄绿色或姜黄色,体表光滑,前胸腹面有剑骨片,剑骨片前端呈弧形浅裂,腹末端生突起2个。蛹鲜黄色,头端有1对较长毛。
生活习性
小麦吸浆虫基本上都是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和越冬,翌年春季小麦拔节前后,有足够的雨水时越冬幼虫开始移向土表,小麦孕穗期,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并产卵于麦穗上。幼虫以口器锉破麦粒果皮,吸食麦粒浆液,出现瘪粒,严重时造成绝收。
危害
结实率降低、减产

扫描二维码

感知农服新体验

大丰收农服平台

全国客服热线

400 9677 168

回到顶部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