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至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至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大风易倒折。为害初期,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渐死,称为枯梢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假茎上有蛀孔,茎内多黄色虫粪,孔外虫粪很少,稻秆易折断。
(1)农业防治:①消灭越冬虫源。通过耕翻种植或浅旋耕灭茬,减少稻桩残留量,清理稻草,铲除田边、沟边的茭白、杂草。
②淹水灭蛹。在化蛹期淹水3.5-6.5cm,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或在第一、第二代幼虫老熟期放干田水,让幼虫钻入根际化蛹,化蛹期淹深水3天,可将大部分蛹淹死。
(2)物理防治:用频振式杀虫灯或性引诱剂诱杀成虫。
(3)化学防治:卵孵盛期用1.8%阿维菌素微乳剂30-40毫升/亩,喷雾;30% 乙酰甲胺磷乳油200-225克/亩 ,喷雾;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4-6克/亩,喷雾;6%阿维氯苯酰40-50毫升/亩,喷雾;5%阿维茚虫威悬浮剂30-40毫升/亩,喷雾。
(1)成虫:雌蛾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瘦圆筒形。
(2)卵: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
(3)幼虫:多为6龄。老熟幼虫淡褐色,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
(4)蛹:圆筒形,初化蛹时蛹体白色,后变棕色,前期背面还可看到5条褐色纵线,中间3条较明显,后期逐渐看不清。
一年发生3-6代。以4龄以上幼虫在稻桩、稻草中或其他寄主的茎秆内、杂草丛、土缝等处越冬。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羽化。有趋光性,喜欢把卵产在幼苗叶片上,圆秆拔节后产在叶宽、秆粗且生长嫩绿的叶鞘上;初孵幼虫先钻入叶鞘处群集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钻入茎秆,3龄后转株为害。该虫生活力强,食性杂,耐干旱、潮湿和低温条件。主要天敌有卵寄生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