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棉铃虫
危害症状
幼虫主要为害水稻穗部,把灌浆至成熟期的谷粒颖壳咬开缺口,籽粒被啃食一空,呈空壳状,谷粒上与谷粒间粘有白色石膏状虫粪。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利用成虫趋光和趋化的习性,进行灯光和食物诱杀。
(2)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蚌、赤眼蜂等天敌,控制虫口密度。
(3)化学防治:防治关键是抓住卵孵化盛期或幼虫初龄阶段,进行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如5%甲维盐1500倍、12%甲维·虫螨腈1500倍、5%阿维菌素1500倍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27-28毫米,体色多变化,一般雌体红褐色,雄体灰绿色,前翅中横线由肾状纹下斜伸至翅后缘,末端达环状纹的下方。外横线斜向后伸达肾状纹正下方。后翅黑褐色。卵半球形,乳白色,卵壳上有网状花纹。老熟幼虫一般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一般有淡绿色、绿色、黄白色、褐色、黑紫色等,头部黄色。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甚至通过前胸气门。蛹体长17-21毫米,纺锤形,黄褐色。
生活习性
棉铃虫成虫昼伏夜出,羽化后需吸食花蜜补充营养,傍晚时常到开花的蜜源植物边飞翔边取食。成虫飞翔力强,对黑光灯和杨树枝把有较强的趋性。雌成虫寿命10-15天,喜欢选择长势旺盛、髙大茂密、现蕾开花早的植株上产卵。雌虫的产卵数与幼虫期营养积累有很大的关系,作物开花季节长,棉铃虫得到营养充足,一头雌蛾可产卵500-1000粒。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后先食卵壳,后爬至嫩叶背面阴暗处取食幼叶、嫩茎,稍大即为害蕾并可吐丝下垂转株为害。老熟幼虫从植株果实上落至地面,在2-5厘米表土层筑土室化蛹。棉铃虫喜温喜湿,幼虫发育温度25°C-28°C、湿度75%-90%最为适宜,当月降水1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为害最重。干旱和降雨较少的年份,不利于幼虫人土化蛹和蛹的成活。
危害
结实率降低、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