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枝干。新梢发病,病斑周围突起现象不明显,枝梢与正常枝相比较为短小,有扭曲状。
(2)叶片。发病初期产生油渍状小点,蜡黄色,木栓化。病斑多发生在叶背,斑较小,直径0.3~2.0mm,向叶背突起呈圆锥状或瘤状,表面粗糙。叶正面病斑凹陷,病斑不穿透叶片,散生或连片,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扭曲、畸形。
(3)果实。症状与叶片相似,豌豆粒大的果实染病,呈茶褐色腐败而落果;幼果稍大时染病,果面密生茶褐色疮痂,常早期脱落;残留果发育不良,果小、皮厚、汁少,果面凹凸不平。近成熟果实染病,病斑小不明显。有的病果病部组织坏死,呈癣皮状脱落,下面组织木栓化,皮层变薄且易开裂。
(1)农业防治:合理修剪、整枝,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控制肥水,促使新梢抽发整齐,加快成熟,减少侵染机会。结合修剪和清园,彻底剪除树上残枝,残叶。
(2)化学防治:注重春稍萌动期和花落2/3两个时期,可以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25%苯醚甲环唑乳油2000倍及43%戊唑醇悬浮剂3500倍进行防治。
温度和湿度是本病发生、流行的决定因素,最适温度是20-23℃,超过24℃时停止发生,多雨季节发病严重。病原产生分子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侵入春梢、嫩叶、幼果、花蕾。幼龄树发病重,老龄树发病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