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幼虫在近地面处蛀食寄主植物的树干和大根,造成主干基部皮层坏死剥离,故有“围头虫”的俗称。幼虫在木质部内长期蛀食,蛀道曲折,被害植株逐渐衰弱,以至于整株死亡。
(1)预防措施:成虫羽化产卵前用生石灰5千克、硫黄粉0.5千克、水20千克、盐0.25千克,调成灰浆,涂刷树干和基部,可减少成虫产卵。
(2)物理防治:1、成虫捕杀:①利用灰安天牛成虫的假死性,在早晨或雨后摇动枝干,将成虫震落地面捕杀。②于5~7月间成虫盛发期趁成虫晴天中午交尾产卵捕杀之。2、幼虫及卵捕杀:①6、7月勤查树干,当发现树干基部有产卵伤口(裂口稍隆起或树皮现浸润状点,为害处有流胶)或有白色泡沫状物堆积时,即用利刀刮杀卵粒及低龄幼虫。②对有虫粪的枝干,可用带钩的铁丝顺着虫道清除虫粪钩杀幼虫。
(3)生物防治:灰安天牛有许多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如肿腿蜂、金龟子绿僵菌、花绒寄甲、白僵菌、寄生线虫等。
(4)化学防治:如发现树干基部有新鲜虫粪时,表明星天牛幼虫已深入木质部为害,需用药剂进行毒杀。应选最后1个排粪孔,先挖去粪屑,将蘸有毒死蜱的脱脂棉球、樟脑丸等塞入或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蛀道内,随即用湿粘土或湿黄泥将孔口封严,过7-10天检查效果,如有新粪便排出孔应补治。
体长82-86毫米,宽8-13毫米;体被极密的淡灰色绒毛,灰色中常微带蓝色,把黑色底完全覆盖仅有若干无毛部分,形成黑色小斑点;前胸背板3个,排成一横行,中央一个较大,两侧较小,位于侧刺突内侧基部,在这3个斑点之间的后方及侧刺突基部后方,一般还有许多刻点状的小黑点;每鞘翅上有20-30个斑点,有时更少,排成五六条横行,每行约5个,从内向外侧下斜;触角被同样的淡灰色绒毛,柄节端疤及自第三节起,各节端部或长或短呈深色,端部数节大部分是深色;头部中央有1条无毛直纹,触角基瘤极显突,雄虫体与触角长比约为1∶2.5,有时稍短,雌虫约为1∶1.6,前胸背板宽胜于长,侧刺突极显著,鞘翅上密布刻点,无颗粒。
一年发生1代,跨年完成。以幼虫在树干基部或主根木质部蛀道内越冬。次年4月底5月初出现成虫,5、6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6月中旬后渐减少,田间8月仍见少数成虫。成虫羽化后从羽化孔爬出,飞向树冠枝梢,啃食寄主细枝皮层或咬食叶片补充营养,尤喜在苦楝树上停息和取食,在晴天上午和傍晚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离地面5厘米的范围内,少数产在30-70厘米处。产卵时先将皮层咬成“L”或“┴”形伤口,将产卵器插入,产卵于皮层下,每处产卵1粒,每雌虫产卵约70余粒,伤口表面湿润。卵期914天。幼虫孵化后,先在产卵处皮下蛀食,有白色泡沫状黏物外溢积聚,常诱来独角犀等觅食和扩大为害,随后向下蛀食树干基部达地平线以后,再向四周扩大蛀食,一般蛀入范围在地面下17厘米左右,但亦有继续沿根向下蛀食,深逾30余厘米者。常因数头幼虫在树头皮下环绕蛀食成圈,故称“围头”。幼虫在皮下蛀食如遇大根,可沿根而下继续蛀食。在皮层内蛀食时,所排粪便均填塞在皮下蛀道。幼虫在皮下蛀食23个月后,转入木质部往上蛀食,形成隧道,并向蛀入口推出白色粪便和木屑,状如甘蔗渣,容易发现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