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灰霉病为花期病害,也为害嫩叶、枝条和幼果。开花期间遇阴雨天气,花瓣上先出现水渍状小圆点,随后迅速扩大为黄褐色的病斑,引起花瓣腐烂,并长出灰黄色霉层。若天气干燥,则呈淡褐色干腐。当发病的花瓣与嫩叶、幼果或有伤口的小枝接触时,则可使其发病。嫩叶上的病斑,在潮湿天气时呈水渍状软腐,干燥时呈淡黄褐色,半透明。小枝受害后常枯萎。果上病斑常呈木栓化,或稍隆起,形状不规则,幼果受害易脱落。侵染高度成熟果实,发病部位褐色、变软,上生鼠灰色霉层,失水后干枯变硬。
(1)农业防治:冬季清园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烧毁;在谢花2/3左右,如遇连续阴雨,及时进行“摇花”,让花瓣与幼果分离,避免花瓣在幼果上推积,以减少侵染源。
(2)化学防治:在谢花2/3、幼果期、果实膨大期等,以及下雨前后及时用药防治,克菌丹、百菌清、咯菌腈、氟唑菌酰胺、腐霉利、啶酰菌胺、嘧霉胺、异菌脲等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灰霉病是低温高湿型病害,温度在20-25℃,湿度在80%以上高发。病菌以菌核及分生孢子在病部和土壤中越冬,次年温度回升,遇多雨湿度大时,即可萌动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新、老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到花上。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分生孢子,再行传播侵染。阴雨连绵常严重发病,柑橘盛花期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