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多在叶缘或破损处发生,形成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干枯后病斑极易破碎。果实:接近地面的果穗尖端,初发病,产生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的病斑,呈腐烂状,发病1周后,果面密生一层灰白色的小粒点,病部渐渐失水干缩并向果粒蔓延,果蒂部分先变为淡褐色,后逐渐扩大呈软腐状,以后全粒变褐腐烂。
(1)农业防治:秋冬季结合休眠期修剪,彻底清除病果穗、病枝蔓,刮除可能带病原的老树皮;彻底清除果园中的枯枝蔓、落叶、病果穗。果园土壤深耕翻晒。生长季节田间侵染发生后,结合管理勤加检查,及时剪除早期发现的病果穗、病枝蔓,收拾干净落地的病粒。增施优质的有机肥料。结果部位尽可能提高到40cm以上。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000-4000倍液,或20%戊菌唑水乳剂5000-7000倍液,或30%戊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5天喷1次,连续3~5次。
(1)时期。华东地区于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华北在6月中下旬,东北则在7月份。发病盛期一般都在采收前的7~8月份。
(2)气候因素。高温高湿的天气,易发病。当气温26~30℃,相对湿度95%以上,病原萌发率最高。
(3)栽培因素。肥水供应不足,管理粗放,病虫及机械损伤多,发病重。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土壤瘠薄,杂草丛生,或修剪不适,枝叶过于郁闭,病虫及机械损伤多,发病重。立架式比棚架式发病重,东西架向比南北架向病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