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为害根节部和茎基部。分蘖期发病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灰色长条形斑,根节变色伴有恶臭。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 ,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有恶臭味。
(1)农业防治:①适当增施磷、钾肥确保壮苗。
②要小苗直栽浅栽,避免伤口。
③提倡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2)化学防治:用每亩用40%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浸种预防;或20%噻菌铜悬浮剂125-160克/亩,喷雾,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40-60克/亩,喷雾。
病原在病稻草、病稻桩和杂草上越冬。从叶片上水孔、伤口及叶鞘和根系伤口侵入,以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为主。早稻在移栽后开始出现症状,抽穗期进入发病高峰。晚稻秧田即可发病,孕穗期进入发病高峰。轮作、直播或小苗移栽稻发病轻。偏施或迟施氮素,稻苗嫩柔发病重。分蘖末期不脱水或烤田过度易发病。地势低,粘重土壤通气性差发病重。一般晚稻发病重于早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