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1)农业防治:
①整治排灌系统,防止漫灌、串灌。
②施肥时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过量、过迟施用氮肥。
③大雨过后,应立即排水。
(2)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扑灭发病中心。每亩用40%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浸种预防;或生长期发病初期及时用20%噻菌铜悬浮剂125-160克/亩,喷雾,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40-60克/亩,喷雾;
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都带病菌,可成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斑上菌脓借助风、雨、露水由气孔、伤口或机动细胞处侵入。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调运。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易流行。低洼积水、大雨淹没以及串灌、漫灌等,病害易连片发生。发病前期,偏施、迟施氮肥,易发病严重。杂交稻比常规稻易发病;糯稻比籼稻和粳稻明显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