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为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苗腐: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粘性的腐烂组织。茎基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穗腐:发生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红色胶状霉层。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即子囊壳。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1)栽培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基础。①深耕灭茬。深耕灭茬是减少菌源的重要途径:②追肥不能过晚,追肥过晚容易造成贪青晚熟,延长病菌侵染的时间和增加侵染机会,另外,可造成无效分蘖多,加重流行。
(2)选用抗耐避病品种是重要的防治措施。尽管没有抗病品种,但品种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特别要选择抗扩展的品种。除了抗性外,选择品种还要考虑如下原则:①适当株高:②抽穗一致:③穗层整齐;④花药残留时间短;⑤灌浆速度快。
(3)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亦有不同,故施药日期、次数较难掌握,建议在小麦齐穗后扬花前喷施内吸长效性杀菌剂。药剂用32.5%苯甲·嘧菌酯2000倍液,或300克升苯甲·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或亩用47%三唑酮·多可湿性粉剂120g,或25%氯烯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亩用水量30kg。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最低8℃,最高32℃。相对湿度80%~100%时发育最好,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25℃,分生孢子产生速度最快的气温为25℃。一般来说,小麦抽穗后的温度条件都是满足病原菌发育生长的,流行的关键是阴雨天气,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品种因素也很重要。目前,赤霉病的抗病育种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没有真正获得理想的抗病品种,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类型有抗侵染和抗扩展两类抗性。除了抗性外,小麦的体态形态与赤霉病流行也有关系:①植株高矮。矮秆品种接受土表弹射到穗层的子囊孢子比适当株高的品种要多得多。②抽穗整齐与否,齐穗时间长短。如果抽穗整齐,齐穗时间短,遇到降雨的机会就少,可以减轻流行。③扬花期时间长短。扬花期对病原菌的入侵起到一种协助作用,残存的扬花期能给病原菌提供像培养基那样的营养,从而帮助病菌侵入。④灌浆速度快慢与否。灌浆速度快,则降低病菌的扩展范围。小麦赤霉病流行与栽培管理和种植方式也有密切关系,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造成麦田湿度高,降低小麦根系呼吸和抗病能力。玉米小麦轮作地,翻耕不深,玉米秆大量还田和带菌残渣为小麦生长后期赤霉病流行提供大量菌源。